开封灌汤包不仅是味蕾的盛宴,更是千年文化的载体。其 32 道褶子暗藏《周易》玄机,每一道褶皱都承载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理解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门技艺从北宋流传至今,历经代匠人打磨,形成了 “皮薄如纸、汤汁鲜美、馅足味醇” 的独特风味。本文将深入探寻开封灌汤包的历史渊源、精湛技艺、文化内涵及传承故事,展现这道美食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坚守,让读者全方位领略这一千年非遗的魅力。
一、千年传承:从北宋御膳到市井佳肴
开封灌汤包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,当时的汴京(今开封)作为都城,饮食文化空前繁荣。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宫廷御膳中已有 “灌浆馒头”,其形态与今日的灌汤包极为相似,推测为灌汤包的雏形。这种美食最初仅流行于皇室贵族,后随着北宋南迁,技艺传入民间,在开封落地生根。
明清时期,开封灌汤包的制作技艺日趋成熟。乾隆年间,开封 “第一楼” 的前身 “黄记包子铺” 凭借独特的配方和工艺声名鹊起,成为当时市井百姓追捧的美食。民国时期,灌汤包的制作技艺进一步规范化,32 道褶子的标准逐渐确立,让这道美食在外形和口感上形成了统一的高品质标准。
展开剩余78%2007 年,开封灌汤包制作技艺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11 年晋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标志着这门千年技艺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保护,也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二、匠心独运:32 道褶子里的技艺密码
(一)食材的严选与搭配
制作开封灌汤包,食材的选择是基础。面粉需选用高筋小麦粉,蛋白质含量高,才能保证面皮延展性好、不易破。猪肉以当地散养的土猪后腿肉为佳,肥瘦比例严格控制在 3:7,这样做出的馅料鲜嫩多汁,不柴不腻。
高汤的熬制是灌汤包汤汁鲜美的关键。选用老母鸡、猪骨、火腿等食材,经过 6-8 小时的慢火炖煮,撇去浮沫,得到清澈浓郁的高汤。待高汤冷却后,加入适量皮冻,皮冻遇热融化成汤汁,这便是灌汤包 “咬一口,汤汁四溢” 的秘密。
(二)32 道褶子的精湛工艺
擀皮是制作灌汤包的第一道技术活。面团经过反复揉搓醒发后,分成大小均匀的面剂子。用擀面杖将面剂子擀成直径约 8 厘米的圆形面皮,要求中间厚、边缘薄,这样既能防止汤汁外漏,又能保证口感。
包制环节最能体现匠人的功夫,32 道褶子的制作堪称一绝。取适量馅料放在面皮中央,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面皮边缘,顺时针方向依次捏出褶子。每道褶子要均匀整齐,间距一致,最后收边时要捏出一个小巧的 “肚脐眼”,既美观又能锁住汤汁。
32 道褶子并非随意设定,而是暗合《周易》中的 “32 卦”。《周易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,蕴含着丰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。32 道褶子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循环往复,也体现了古人 “天人合一” 的思想,让这道美食不仅有口感,更有文化深度。
(三)蒸制的火候把控
蒸制灌汤包对火候的要求极高。蒸锅需先烧至沸腾,放入包好的灌汤包,保持中火蒸制 5-6 分钟。时间过短,馅料不熟;时间过长,面皮易破,汤汁流失。蒸好的灌汤包个个饱满圆润,宛如白玉,轻轻提起,褶皱分明,让人垂涎欲滴。
三、文化印记:灌汤包中的开封魂
(一)与《周易》的深度联结
开封作为七朝古都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《周易》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。灌汤包的 32 道褶子与《周易》32 卦的对应,并非偶然巧合,而是当地匠人在长期实践中,将传统文化融入美食的智慧体现。
32 卦代表着事物发展的 32 种状态,灌汤包的 32 道褶子则寓意着生活的丰富多彩。人们在品尝灌汤包时,不仅能享受美味,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,这种文化与美食的融合,让开封灌汤包成为了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。
(二)市井文化的生动写照
开封灌汤包从宫廷走向市井,见证了开封这座城市的兴衰与变迁。在开封的老街巷里,随处可见热气腾腾的包子铺,老板们热情地招呼着客人,伙计们熟练地包着包子,蒸笼里冒出的热气氤氲了整个街道,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。
在这里,灌汤包不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一种社交媒介。亲朋好友围坐一桌,点上一笼灌汤包,配上醋和姜丝,边吃边聊,其乐融融。这种场景体现了开封人乐观豁达、热情好客的性格,也让灌汤包成为了市井文化的生动载体。
四、传承与创新: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
(一)老匠人的坚守
在开封,有许多世代传承灌汤包制作技艺的老匠人,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灶台前,用双手延续着这门古老的技艺。今年 78 岁的王师傅是开封灌汤包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,从 16 岁开始学习制作灌汤包,如今已从业 62 年。他说:“做灌汤包,讲究的是心诚、手稳、眼准,一点马虎不得。”
王师傅不仅自己坚守技艺,还积极收徒传艺,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。他常对徒弟们说:“32 道褶子,一道都不能少,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,也是我们的根。”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老匠人的坚守,开封灌汤包的技艺才能得以传承至今。
(二)年轻一代的创新
随着时代的发展,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,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。他们在馅料上尝试加入虾仁、蟹黄、菌菇等食材,推出了多种新口味的灌汤包,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。
在销售模式上,年轻人们利用电商平台,将真空包装的灌汤包销往全国各地,让更多人品尝到开封的味道。同时,他们还在包子铺的装修和服务上融入现代元素,吸引了更多年轻顾客。
创新并非抛弃传统,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活力。年轻一代的努力,让开封灌汤包这一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。
五、总结
开封灌汤包,这道历经千年传承的美食,以其 32 道褶子暗合《周易》的文化内涵、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和鲜美的口感,成为了开封乃至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。它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哲学思想,更见证了开封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市井风情。
从北宋的宫廷御膳到如今的非遗美食,开封灌汤包的传承之路充满了匠人的坚守与创新。在未来,相信这门古老的技艺将继续在传承中发展,在发展中传承,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美食的魅力,让开封灌汤包的味道永远流传下去。
发布于:上海市第二证券-上海股指期货配资-十大合法配资-股票配资论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